返回资讯

科协简介

一、组织架构

市科协由市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等(以下简称市学会),科技类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区科协、乡镇科协,高校科协、企事业科协组成。

(一)市学会、基金会

市科协所属学会为自然科学类社会团体,专业领域覆盖理工农医交叉等学科领域,现有市学会204家、基金会27家,拥有个人会员43万余人,兼职理事上万人,60余名院士在市学会任职,与70余家全国学会建立工作联系,与103家市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建立联系。推动市学会与全国学会合作开展学术交流,逐步吸引高端学术资源落地北京。着力推动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战略性、储备性技术及未来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科技社团。

(二)高校科协

现有高校科协43家,其中部属院校13所,市属院校18所,民办院校12所;理工类25所,综合类12所,农业类2所,财经类2所,艺术类2所。

(三)企事业科协

现有企业科协1234家(其中由市科协批复122家),事业单位(医院、科研院所)科协16家,园区科协30家。

(四)区科协

区科协16家,街道(乡镇)科协332家,承担着对接市级资源、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职责,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区域创新服务、基层科普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品牌活动

品牌活动是市科协构建社会化、集成化、规模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载体,主要包括:

(一)学术交流

1.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是首都学术交流主平台的主体,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已连续举办24届。每年学术月期间,采用央地共办、市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学会自主举办等形式,开展百余项学术交流活动。100余家学会已建立学术年会制度。

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是首都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互动互融的高端对话机制和决策参考平台,自2003年起,每年组织一次。

3.首都前沿学术成果报告会。聚焦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和社会热点领域,遴选北京学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前沿、有重大科研进展的学术成果,以互动式专场学术报告会形式,交流研究成果,服务原始创新和产业发展。

4.北京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评选。是市科协推进学术评价的举措之一,通过促进学会间的学习交流、互通合作,带动提升首都学术交流整体水平。

5.市学会科技评价项目。是市科协支持引导市学会在促进学术交流、建立科学规范、引导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升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举措。包括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议等。

6.打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品牌,组织举办北京国际前沿科学对话会、北京国际科学传播研讨会、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从国际学术交流的角度服务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民间学术交流、科技交流平台,扩大市科协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7.加强港澳台民间科技交流合作,开展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系列活动,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平台,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汇聚共识,促进港澳台与北京创新发展互融互通。

8.推动市学会重点学术活动融入服贸会、中关村论坛、双创周、中国科协年会等高端科技、学术平台。

(二)科学普及

1.北京科学嘉年华。每年9月第三周举办,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大型集成化综合科普品牌活动,是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突出社会化、数字化、国际化、普惠性特点,以展览展示、互动体验、论坛交流、云端活动等为主要形式,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首都公众搭建学习、体验、感受科学的舞台。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普机构带来互动体验展项,带动全市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

2.北京科学传播大赛。是指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讲解大赛、北京科普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等赛事活动。

3.首都科普基层行。以科普服务基层为导向,以均衡区域科普工作发展为核心,推动优质科普资源整合下沉,重点面向16区,街道(乡镇)、社区(村)进行优秀科普资源宣传推广。

4.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联席赛事,是一项大型、具有示范意义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已举办40届。

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包括北京中外科技馆馆长对话会、北京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北京国际科技电影展等,是推动国际科学传播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的品牌活动。

6.科学跨年系列活动。在元旦、春节“两节”期间,以“引领科学传播新风尚,打造科技文化新品牌”主题,全面统筹科学跨年之夜、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年度总决赛、北京国际科技电影展、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发布、北京科学中心科学时光趴等科技科普活动,让科学家走上节庆荧屏,让院士专家入网开讲,创科技科普新路,引科学跨年新风,树文明实践先导,形成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科学跨年知名品牌,赋能新时代首都发展。

7.“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每年5月举办,以宣扬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展示科技工作者创新成果、展现科技工作者为民情怀、呈现科技工作者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激发首都科技工作者创新报国、引领发展,投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使命感责任感,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活动与北京科技周联动,包括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宣传月、科技科普主题宣传月、北京科技周系列活动、首都学术系列活动等。

8.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作品大赛(北京赛区)。每年1-5月举办,包括“创意作品”和“科普实验”两个单元,重点关注前沿科学技术及科学教育理念的应用与普及,考察青少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动员和激励广大学生参与科普创作,促进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已举办7届。

9.院士专家讲科学。北京市科协主办的科学传播品牌项目。活动联动京津冀蒙共同开展,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为公众带来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普讲座。2019年,活动获“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创新案例”,2020年入选中科馆、市教委等单位主办的“见字如面·对话未来”云端科学课,2021年出版的《遇见科学——院士专家讲科学》科普丛书成功入选第二届“书香科协”优秀图书。

10.首都青少年科幻嘉年华。发挥北京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资源优势,聚焦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和青少年科幻创意创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幻交流活动,培养科学与文明交融,引育科幻创意人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夯实科幻发展潜力,营造科幻发展生态,促进首都科幻产业发展,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积极作用。包括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首都青少年科幻世界、“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获奖作品展、首都青少年科幻教育校园行、北京青少年科幻国际论坛等。

11.首都科普剧团。为“非实体、联盟式、平台型”组织,协同社会科普创作与表演机构,以打造优质科普剧目为主要科普产品的研发阵地。致力于推动科学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青少年创新人才,研发具有科学性、互动性、艺术性的创新型科普资源。现有40余家科普和演艺机构、百余名科普专家、演职人员、艺术家组成,先后资助科普剧25部,开展展演活动117场。

12.北京流动科学中心。指具备科学中心的展览教育模式和基本功能,采用小型化、模块化的互动展品及其他科普资源,在基层特别是科普基础设施相对匮乏的区域进行流动展出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13.科普中央厨房。整合首都地区科普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以科普机构为使用对象、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的科普信息服务平台。针对不同公众、不同机构的需求和特点,打造精细分类资源汇聚和搜索平台、科普众创交易平台和科普网上超市,共设置文字、视频、音频、挂图、试题、专家等6大类资源,前沿科技、基础科学、精准辟谣、天文地理、生态环保、健康医疗、运动科学、生活常识、应急避险、环境气候、航空航天等23个热点栏目。

(三)创新服务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推介会。每年4-11月举办,包括创新创业公开课、大学生工程实习、双创精英训练营、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征集、推介等系列活动,已举办10届。

三、重点工作

围绕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重点工作平台包括:

(一)科技人才评选和表彰

坚持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感召和凝聚科技人才,以“4+4”人才工作体系,引领、培养、托举、汇聚科技人才,以宣传、表彰、举荐,推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主要资源包括:

1.主办奖项

(1)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1989年设立,表彰在企业生产、科研一线做出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工程技术人才。自2014年起,与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开展表彰工作,每五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表彰名额不超过250名,其中择优评选20名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

(2)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创新工作室。主要支持青年工程师获奖者及其团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每年申报评审一次,每年资助20个项目。

(3)青年人才托举项目。采用导师负责制,邀请院士、专家亲自指导青年科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

(4)北京青年学术演讲比赛和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征集。

2.支持奖项

(1)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市科协委托社会力量办奖,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具体实施。奖项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每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23届。

(2)支持19家市学会、基金会设立科技奖项23项。

3.国家级评选和表彰推荐渠道

(1)中国工程院院士。市科协负责向中国科协推荐市域内候选人。

(2)全国创新争先奖。经中央批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表彰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

(3)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培养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4)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是经中央批准设立的唯一面向广大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奖励。

(5)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4.北京市评选和表彰推荐渠道

(1)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由市政府于2002年设立。

(2)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表彰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各领域、行业优秀青年人才,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评选表彰。

(3)北京学者计划及青年北京学者计划。

(二)创新服务工作

聚焦“三城一区”科技创新主平台建设,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重点,创新服务平台包括:

1.院士专家服务中心。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是新时代背景下北京市科协服务首都各区发展的机制性工作平台。以各区主导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院士、专家等智力资源,人才、信息、成果、项目等科技资源,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人才引进等服务资源,从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科学传播、决策咨询等方面,推进区域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是科技资源汇聚企业的中转站、企业科技需求的情报站、创新服务活动的工作站。主要职责:指导企业建立企业协同创新组织、有效服务企业协同创新组织;组织专家人才为企业提供建设发展咨询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成果专利推广应用、承接企业有关科技攻关项目;组织科技人才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活动;支持帮助企业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进步,举荐表彰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开展工作,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铺路、架桥、搭台。

3.北京工程师学会。学会根植北京雄厚的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资源优势,以千家企业科协为基础,重点围绕工程科技人才能力提升与素质培养、前沿学术交流、科技评价和工程师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等开展业务,积极推进工程科技与经济融合,致力提升北京工程界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程科技服务新名片。

4.市科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百余家学会参与共建市科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5.“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中关村软件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培育“科创中国”北京样板,按照“一区一策”,推动在怀柔、通州、石景山、平谷等具有积极性和带动力的区域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基地。

6.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学会、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基站、科技小院、农业企业等各方资源,提供咨询决策、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等服务。建设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建立专家库、成果库、需求库,通过“供需对接会”等方式灵活调配资源,进一步延伸服务渠道,实现资源与需求精准匹配,形成脉络清晰的市级统筹、区级协同、服务配送、站内落实、基层受益的服务模式,辐射带动区域乡村振兴发展。

(三)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

1.《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到202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到203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国际创新型城市同等水平。“十四五”时期,将按照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坚持首善标准、坚持协同推进、深化供给侧改革、扩大开放合作等五个原则,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任务落实。重点开展面向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智慧提升、创新文化发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科普能力提升、科学素质交流合作等六项重点工程。

2.科技馆之城建设。为充分利用首都地区丰富的科技科普资源,深入挖掘“创新之城”的内在价值和外在魅力,推进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首都科技馆之城”建设。高水平发展专业科技馆发挥专业科技馆示范作用,整合社会科技科普场所资源发展非专业科技馆,构建合理规划、有效实施、科学评价、充分保障的运行机制,形成“纵向一体、横向协同”的科技馆体系新型网状发展格局。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培育场馆枢纽,以交流合作和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育才、活动联动,促进科技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科技馆科普服务能力。强化科技馆之城建设的内联外引功能,优化科技场馆发展生态,推进科技场馆开放共享和资源融通,构建以科技馆之城为依托的科技科普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科普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科技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促进“银龄e享”科技惠老科普行动、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乡村振兴、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设、促进创新文化发展工程建设、促进科学素质建设国际交流合作。

3.科技科普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立“科文旅联合体”及协调推进机制,构建横向跨界交流平台融合发展网络,支持科文旅场馆、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数字化升级、资源建设、课程开发等,打造品牌活动,促进“科文旅联合体”体验场所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和开放共享,推动科技、科普、文化、旅游之间相互赋能。

4.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组建首都科普专家服务团,精选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科普课程、科普活动、科技科普专家等优质资源服务学校科技教育,鼓励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加强学校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试点科技副校长机制。

5.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全市科协系统的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大乡村振兴科技供给和人才支撑,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开展科技资源对接、科技人才培养、科学技术普及等活动。

6.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中国科协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而设置的。中国科协于1999年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北京市科协为推荐渠道。

7.北京市科普基地命名。北京市科普基地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由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兴办,面向社会开放,在科学传播、科普创作、科普活动、科普展教品开发、科普知识培训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场所或机构,是本市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包括科技场馆类、科普研发类和科技传播类三类。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命名。

8.举办优秀科普创作资源评选,发布优秀科普图书推荐书目,开展科普阅读推广活动。

9.科学思维破迷反伪反邪教专项活动。通过专项科普展览、讲座、图册视频宣传、群众文化活动、学术交流等形式,宣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思辨,破除迷信伪科学、抵制邪教侵蚀,传播识别邪教方法,提高防范邪教意识。

(四)科协智库工作

形成以专业智库基地、调研课题、决策咨询沙龙、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为工作支撑,科技工作者建议、政协提案、第三方评估为转化渠道的科协专业智库体系,具体包括:

1.专业智库基地。目前在学会、高校等设立了20个基地,领域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城市安全、智慧农业、公共卫生、新材料、科普理论与实践、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各基地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目前登记专家500余人。

2.调研课题、决策咨询沙龙。每年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课题数20个以内,沙龙数10期以内。

3.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中国科协按照中央书记处要求设立的采集科技工作者第一手信息的“直报点”。全市共有56个站点,覆盖经开区、16个区科协等单位。

(五)国际科技组织工作

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服务国家对外交往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推进国际科技组织相关工作。

1.协助中国科协与北京市外办推动国际科技组织在京落户及新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促进条件成熟的国际科技组织在京设立代表机构,推动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落地北京。

2.探索建立国际科技组织联络工作机制,通过机制与国际科技组织建立常态化联系,深化务实合作。

3.支持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科技组织中任职履职,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支持北京地区科技人才在国际科技组织中任职履职。

(六)科协党校建设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以下简称“党校”)于2021年6月成立,承担本市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市科协团结引领首都科技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创新重任的重要阵地。

1.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党校)、进场馆、进企业、上网络,开发、整理形成精选课程。

2.建设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展览、研发课程、采用VR/AR、沉浸式教学等形式,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联合各学会、基层科协和其他有关部门或单位,建立教育基地网络。

四、数字科协

为全面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和“十四五”北京智慧城市建设部署,北京市科协通过“数字科协”建设,主动融入首都发展大局,对接北京市“京通”“京办”“京智”智慧终端、中国科协“智慧科协2.0”平台,统筹运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技术,对全市科协系统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架构优化,对开展业务的方式流程和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数字科协”作为市科协的一项战略谋划,将按照优化科协系统内部业务协同、数字资源整合,引入数字技术、构建应用场景,赋能科协系统内外部相互协作,打造协同共生生态三个阶段分布实施推进。未来,将形成全时全域动态数据,提供决策分析和数据资产再利用,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作用发挥,逐步成为科技人才、科技工作者价值引领、思想引导、培养举荐、学术交流、创业指导、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科协组织重要生态平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