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发布时间: 2020-06-08
2020年6月6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首都科学讲堂线上开讲,本次首都科学讲堂邀请了北京汽车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研究馆员杨蕊,为大家带来主题为《车轮上的历史 百年汽车大事记》的精彩讲座。
应对疫情防控,首都科学讲堂线上开讲。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科学中心坚持“疫情不解除,科普不掉线”,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和应急科普,切实做好知识普及和引导科学防控等工作。本期首都科学讲堂使用科学加APP、腾讯新闻客户端、新浪科技客户端、一直播APP等平台开展直播,采用“直播+录播”双管齐下的新颖方式,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获得最权威、最前沿的科普内容和资讯。首都科学讲堂在疫情防控期间将灵活运用各类载体形成宣传阵地,利用网络手段为公众带来更多丰富主题的线上活动,进一步发挥科普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车轮上的历史 百年汽车大事记
汽车的发明方便了出行,带着人类走向远方,改变了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穿越车轮上的历史,探寻汽车科技百年革新。汽车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部汽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一部革命史,一部人类聪明与才智、光明与梦想的奋斗史。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着自由移动的梦想,而汽车是实现这个梦想最重要的载体。因为创造,所以伟大。今天与大家分享一段车轮上的历史。
第一讲 华夏“造”车 指南测距
什么能与火的发明相提并论?那就是轮子。早在6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发明了轮子的雏形。它们最早解决了人类手提、肩扛、人抬的交通运输问题。此后,古人把石头磨成圆饼,在石头里磨出一个圆心,再把两个轮子连接在一起,就成了最早的车的雏形,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
我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度之一。“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就是古人在观察风中飞草过程中得到灵感,发明了轮子。
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造出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句话再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
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轩”指的是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辕”指车的纵向构件。传说涿鹿之战时,黄帝造出指南车,在大雾中指明方向,战胜了蚩尤。
到了4000多年前,大家熟知的大禹,他有一位大臣叫奚仲,被誉为华夏文明造车的鼻祖。他把车轮从实心变成了空心的有辐条的轮子,这一技术改良极大地提高了车的性能。他改良了车,同时对车进行了管理,被封为“车正”。
3000多年前的西周,有了“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的说法。“乘”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周代制度中,君王出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每乘是指拥有4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还配备附属于这个战斗小组的一班步卒(数十人不等),一种说法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一乘”共计100人。在当时,拥有战车的数量成为衡量列国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孔子在2500多年前周游列国,就是乘着车去的。当时君子要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御”就是要有驾驭马车的技能。
到了2200多年前,秦始皇不仅统一了中国,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车辆的生产标准,如统一了轮子的直径、轮子与轮子的间距,还兴建了驰道,统一了道路的宽度。
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出现了天子出行的仪仗车队,前面有标配,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它们一个用来指示方向,一个用来记录里程。
17世纪在西方已经有了工业革命的雏形。一位叫南怀仁的传教士在紫禁城里为康熙传授天文、地理、科学、几何,以及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著名的红衣大炮,还有北京的古天文台,都是由他来协助组建的。他受到风筝借助空气向上飞行带来的启发,造出了一个水壶蒸汽带动水嘴,用水嘴吹动叶轮,用叶轮带动车轮行走的蒸汽车。他比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早了近100年。
康熙年间是盛世,康熙皇帝博学多才,有治国理政的思想,但是当他接触到科学技术时,却没能高度重视。当然,这与我国长期农耕文明有很大的关系,至此,东西方文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第二讲 工业革命 量产竞速
动力的革命催生了工业的革命。1769年法国的炮兵工厂里,工程师尼古拉斯·古诺发明了一辆用于牵引大炮的蒸汽机车,依靠蒸汽产生的动力通过连杆传动装置带动轮子转动从而驱动车辆行驶,使车轮变成实际推动车辆前进的工具。
现有定义的“汽车诞生日”,与德国奔驰的创始人卡尔·本茨有关。他在学修钟表的过程中接触到机械原理,上大学时又学习了发动机原理。青年时期,他开始创业,拿到制造四冲程和二冲程发动机的执照,同时发明了用燃气作为动力的车,但效果不好。一次,他听到当地洗衣店清洗衣物时,因使用汽油引发了小型的爆炸事故。受此启发,卡尔·本茨决定用汽油作为燃料,研制出单缸汽油发动机。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一辆以前轮转向、后轮驱动的三轮车辆,采用了单缸水冷的四冲程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到16公里。这辆车的转向系统、刹车系统,以及水箱、油箱、火花塞,还有悬挂系统等,都已经有了非常精良的设计。1886年1月29日,它获得了第一个汽车专利证书,这一天被誉为“汽车诞生日”。后来,这辆车在德国慕尼黑“动力与做工机器展览会”上获得了设计金奖。
世界上最早量产的汽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出口车辆,还要属美国的奥兹莫比尔R型汽车。与奔驰一号明显不同的是,奥兹莫比尔R型汽车采用四轮马车的车身并装上了机械动力。20世纪初,两辆奥兹莫比尔汽车进口到了上海并拿到牌照,成为进入中国最早的汽车之一。
谁被誉为“给世界装上轮子的人”?他就是亨利·福特。他在美国创办福特汽车公司,开创了全世界最早的工业流水线生产方式,开启了汽车工业生产革命。福特把T型车的3000多个组装部件的工序简化为80多道,减少了工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汽车制造成本被大幅压减,售价从800美元降到260美元,使汽车真正走入千家万户。因为福特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大贡献,福特在《福布斯》评选的20位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里名列首位。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他是唯一入选的企业家。1947年4月7日,福特去世。这一天美国的生产线停产了1分钟,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企业家。他改变了生产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出行的方式。通过汽车我们还能看到历史、人文、社会的变迁。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汽车的发展进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战时期,美国招标适用于指挥、侦察、通讯的战争汽车。威利斯公司在135家汽车公司中脱颖而出。它生产的底盘高、越野性能好的威利斯吉普,被誉为“像山羊一样的机敏,像狗一样的忠诚,像骡子一样的强壮”。这辆吉普车的鼻祖,投产超过了36万辆。
二战之后,日本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它生产出著名的斯巴鲁汽车,因经济实用深受日本百姓的喜爱。连续12年没有改型过的“瓢型”车型,也创造了世界纪录。1960年,日本丰田公司打造出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1980年,日本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的黄金时期,那时的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当时的汽车文化、公路文化、旅游文化,还有好莱坞文化,都在同时发展。凯迪拉克奥多拉多汽车经常出现在反映那一时代的电影中。它标志性的火箭尾翼,灵感来源于美苏当时的“太空竞赛”。可以说,它是美国豪华车最重要的代表,带记忆功能的电动加热座椅、自动巡航系统、自动调低车灯亮度的切换系统,还有收音机等,所有跟车有关的豪华配置都在该车上有所体现。
第三讲 中华动力 “从0到1”
自汽车诞生到现在有130多年了,在前70年的发展进程中,没有我国汽车工业的身影。当西方国家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时,我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中华儿女从未放弃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梦想。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走过了哪些历程呢?
早期进入中国的汽车多是舶来品。慈禧大寿时,袁世凯从美国购买的贺礼——杜瑞亚汽车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宫廷的御驾汽车。1920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自动车(汽车)为近期所发明,乃急速行动所必要”“介欲用自动车,必先建造大路……”直到1931年,张学良下令辽宁迫击炮厂制造了民生牌75型载货卡车,我国才有了第一辆汽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辽宁迫击炮厂被炸毁,这辆汽车也湮没在历史当中。
我国汽车的批量生产,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把工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选出156项工业基础建设项目,其中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一汽”1953年启动建厂,1956年7月就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卡车。此时的卡车最高时速达65公里,载货4吨,还可拖带一个4.5吨的挂车。“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我们中国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汽车。东风金龙汽车,是我国第一辆自主生产的小轿车。车身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腾飞的巨龙为车标,象征中华民族;绛紫色车身,银灰色的车顶,尾灯采用中国的宫灯样式。当时这辆车的最高时速已经达到了128公里。
1958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东风牌金龙汽车,并送到中南海的怀仁堂。当时正在召开八大二次会议,利用会议休息时间,毛泽东同志坐上了这辆轿车,他说:“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于生产汽车大家有了更多的动力。第一汽车制造厂里打出了“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去见毛主席”的横幅。仅用了不到30天的时间就试制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V8发动机。1958年8月,红旗轿车诞生。1960年,红旗CA72轿车赴德国参加莱比锡博览会,被列入《世界汽车年鉴》,成为世界级名车。
每年国庆我们都能看到红旗轿车从天安门广场徐徐驶来。它不再是一个汽车品牌的概念,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代表着拼搏、坚持、自信和创新,这种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说到中国汽车工业,一定会提到“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他曾是一名医生,抗战时弃笔从戎。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担任哈尔滨市市长,松江省的副主席。当得知“一汽”建厂需要人时,他主动请缨来到东北那个最艰苦的地方,造出了新中国的轿车,成为一个奇迹。饶斌经历了“一汽”“二汽”的建设,支持重汽的建设,还有上海汽车的合资合作引进。1987年7月他参加“一汽”换型改造验收大会时,曾动情地说:“一汽第一次创业我干了,第二次创业我支持你们干了。”发言快结束时,他语锋一转,满怀深情地说:“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于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去实现我们几代汽车人的轿车梦。”
红旗精神、饶斌精神……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宝贵财富。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指引之下,一代代汽车人通过共同努力与拼搏,推动起步晚于世界汽车工业70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全面崛起,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奇迹。到2018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2900万辆,超过英、法、美、德四个国家的总和,从2009年开始,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
第四讲 和谐发展 低碳出行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国知名的作家,他写了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2008年他又写了一本书,叫《世界又热又挤又平》,他在这本书里倡导绿色革命,专门提到未来的世界将用电能取代化石能源。比如,人们在上班时,把电动车停在单位的停车场。电力公司、停车场与电动车之间建立一个循环的关系。白天用电高峰,它通过停车场把电输送给用电量更多的国家电力公司,当然要留下回家路上所使用的电;晚上用电低谷时,又把电充进来。这样,电动车既是用电者也是输出者。我们由此看到能源科学的流转、合理的使用成为未来的趋势。
其实,电动车的发明早于燃油车半个多世纪。1835年荷兰人发明了第一辆小型电动车。1898年费迪南德·波尔舍研制出一款前轮驱动的双座电动车,此后他在后轮上增加了一组轮毂电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四轮驱动的电动汽车。电动车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的发展。19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是世界电动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法国公司创造的电动车续航已经能够达到290公里。美国公司当时的电动车产量达到3万辆。此后,石油被大批量开采出来,燃油汽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没有解决续航以及充电等诸多问题,电动车发展进入了休眠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用油大国开始意识到承担不起高昂的燃油费用,此时各个国家又开始竞相发展电动车。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迅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截至2019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达到340万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一定会处于领先的位置。
未来的汽车将向什么方向发展?现在汽车的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四化”:电动化、共享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当智能化和网联化联动起来,我们就能畅想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了。当出差深夜到达机场,你用手机App订了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很快汽车来到你的身边。进入车内,像是进入了小型的居室,没有方向盘,没有任何驾驶汽车的操控系统,前挡风玻璃的位置是一块OLED屏幕,屏幕上出现一个AI合成的机器人为你服务。它能根据你的喜好推送信息,与你畅聊旅程感受、国际时事,规划路线,并安排和提醒你的各项行程。当技术日趋成熟,自动驾车汽车已经能够联系所有平台和服务。
从几千年走来,车马文化我们领先,到100多年前我们落后于世界汽车发展,直至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中国在智能网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一定会领先世界。未来我们期待中国真正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让“人-车-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