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发展的四个十年

信息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作者:李凌   发布时间: 2019-03-25

  回首40年,智库与改革同频共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创建深圳特区到加入世贸组织,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到建设自由贸易区,从举办奥运会到世博会、进博会,从放权让利改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从沿海沿边开放到“一带一路”建设,每一项重大改革思路、方案、政策、举措的背后,都闪烁着智库的身影,律动着智库的智慧。因此,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智库的一部发展史,智库建设与中国改革进程相契合,回应“时代之问”,履行“智库之责”,反映着思想变革与创新的力量。智库为改革而生,同时改革也为智库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一)第一个十年:解放思想引领下当代中国智库的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农村发展问题成为撬动改革和智库同步发展的逻辑起点。1980年成立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是中国智库的早期版本之一,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该组成员四处调研,并把报告直接送到中央领导人办公桌上,为198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备了系统全面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在“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的指导下,他们又连续五年(1982-1986年)参与了中央关于农村“一号文件”的制定,对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和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决策研究力量,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其中包括王岐山、林毅夫、陈锡文、周其仁、杜鹰、朱厚泽、翁永曦、黄江南等。他们都曾与杜润生一起在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的“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并肩工作。

  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莫干山上举办了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理论讨论会”,史称“莫干山会议”。这不是一个自上而下官方发起的活动,而是自下而上“民间发起”、得到体制内机构和一些开明人士支持的会议。莫干山会议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企业改革、价格改革、股份制、金融市场、中心城市多功能、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城市改革关键问题,彰显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界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追求真理的勇气。莫干山会议为“思想碰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场景,也为后来的智库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6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的《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软科学研究就是把科学引入决策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依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这次讲话首次提出要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标志着中国知识界与政策咨询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引领下,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央制定的各项改革方案、大量的政策分析,都由研究人员承担“智囊”“顾问”的角色,为体制改革献计献策,政策研究方法与治策思路也逐步开始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入,专家群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二)第二个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中国智库的探索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阶段。随着不断扩大开放,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愈发密切。这一阶段的政策咨询需求主要是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研究议题主要涉及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以及加入WTO、中美关系、台湾问题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纷纷从国家机关和政策研究部门“走出来”,“下海”组建第一批社会智库,这些社会智库是政府与社会团体、基金会、企业加强联系的产物。到1990年代中后期,高校智库也开始走向建制化,此前高校学者多以个体形式谋求对中国政策过程的影响,这一阶段政府为了获得高校的智力支持,依托高校力量建立了许多研究所或研究中心。高校智库在建设中秉承“与中国发展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与中国兴盛共存”的发展理念,践行“维护国家最高利益,认清国家长期发展目标,积极影响国家宏观决策”的发展宗旨,为国家决策、理论创新、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作出了贡献。高校理论工作者的加入,丰富了体制内智库研究的层次性和专业性,激发了各类观点的碰撞,也使知识分子的个体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得更为紧密。社会智库、高校智库的蓬勃兴起,彰显出中国智库体系多元化、市场化时代的到来。

  (三)第三个十年:决策咨询体制变化下中国智库的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有企业改制的双重压力下,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这一时期决策咨询研究内容逐渐发生转向,从原先的国际关系、军事外交、宏观经济等宏大主题,更多地转向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如就业、医疗、养老、教育、劳动权益与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面对社会经济转型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传统决策咨询体制下被动的、“短频快”式的,偏重于政策解释,缺乏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研究,似乎难以应对日益增长和日趋复杂的公共问题。现实压力和改革预期对决策咨询体制的组织化、规范化、法制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生存与发展,一些体制内的研究机构率先思考机构转型问题,率先实现智库意识的觉醒,明确了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发展定位,开启了社会主义新智库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决策咨询工作,邀请各领域的智库专家就某个专题举办集体学习,成为中央政治局的常态化活动;智政联系频度与沟通渠道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以响应决策咨询体制的组织化、规范化、法制化诉求。在这一阶段后期,随着政策过程中决策咨询分量的加重,智库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智力引领作用也逐步显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发挥思想库作用”,把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视,提高到了决策咨询制度建设的层面。

  全国多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这一阶段也成为各地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的高峰期。决策咨询委员会通过发布决策咨询课题,聚拢决策咨询专家,为深入调研搭建平台,统率地方智库建设,从制度建设层面为确保智库专家介入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保障,有效弥补了决策者在能力、经验以及学识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广“谋”备“断”,起到了降低决策风险的作用。

  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包括资金、产业、市场、规则的对接与融合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为融合。为此许多研究世界经济问题的智库更多关注中国经济,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智库也需要了解世界经济运行的问题与规律。同时,继“9.11”事件之后,以反恐为核心的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中东问题等区域研究相关联,逐步成为对外政策研究中新的增长点,研究重心从大国的传统安全问题向发展中国家非传统安全问题转移。

  (四)第四个十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8年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把世界经济拖入“低增长时期”,全球经济至今仍未能完全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却给中国的智库建设带来了三大契机。一是国内决策层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判断和政策储备不足,刺激了政府对决策“外脑”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海外就业市场持续低迷,留学人员归国寻求发展,这为中国智库建设带来了大量人才资源,社会智库发展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十年”。三是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引发国际秩序的深层次变化,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智库更加重视智库成果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合作。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为了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多重变化,有效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中国智库以其汇聚不同领域专业化研究的协同创新能力,在影响决策、拓展公众思维及开阔眼界、提供多元化思想及研究成果等方面,愈发深刻地改变和影响到民众、企业、社会和国家的思想与决策。与此同时,中国智库也逐渐意识到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对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科技、国防和国际关系等领域,形成了专业风格迥异以及专家介入方式多元的智库运行新模式。

  形式多样的基层智库实践,为党和国家逐步廓清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与价值积累了素材。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将发展思想库(智库)纳入决策咨询制度化建设的范畴。同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高质量智库在国家决策制定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智库建设的“22字”方针,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公开文件中首次出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表述。与此同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开始着手推动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其中就包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顶层设计与发展规划。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确立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路径。2015年和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分别就国家高端智库和社会智库的发展,发布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对国家高端智库和社会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给予了指导和规范。至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也进入了公众视线。

  (本文出自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执笔人李凌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专业智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