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资讯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科协系统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1-09-09

京科协发〔2021〕35号,2021年9月9日

市学会、基金会,各区科协、基层组织:

《关于加强新时代科协系统人才工作的意见》已经市科协第九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加强新时代科协系统人才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激发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挑重担、不负使命,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根据《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支撑保障行动计划》精神要求,结合北京市科协“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就加强新时代科协系统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科协系统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

1.人才工作是贯穿科协各项工作的主线。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创新人才肩负着引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使命,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团体和枢纽型组织的优势,积极拓展科技人才成长通道,努力把发现、培养、凝聚、举荐、用好人才贯穿在科协工作各个方面,为科技工作者发展提供舞台。通过政治引领、价值认同、组织赋能,把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价值追求,聚焦到北京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上来,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人才工作是推进科协事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科协是联系、团结、凝聚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科技人才是科协组织的工作基础和服务对象,科技人才工作是科协组织建设的核心,是推进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十三五”时期,科协系统以强“三性”去“四化”为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搭建学术交流“主平台”、构建创新驱动“生态圈”、打造“首都科普”新名片、建立科学决策“智囊团”、创建人才成长“助推器”,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舞台,推进科协事业走上新平台。立足新阶段,站在新平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使科协人才工作举措更加精准有效,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新要求,更加符合科技工作者的新期盼。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动员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科协事业新发展。

二、坚持人才引领行动,加强科技工作者政治引领

3.深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领科技工作者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守正创新、笃行致远。引领科技工作者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战略部署和2035年远景目标,切实将党的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科技工作者实际行动。    

4.切实加强科协党的建设。坚持科协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的政治属性,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建设贯穿科协事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增强科技工作者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探索科技群团党的建设规律,建立完善学会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推动学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围绕人才工作大局,切实加强市科协党校建设,借力中央及京外教育资源,分层分类办好科技工作者培训班,把市科协党校建成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党的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党性教育的大熔炉、成长成才的加油站。履行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发挥科协系统组织优势,深化党建促统战工作,以点带面加强对党外科技人才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凝聚和政治引领。

5.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面向全社会讲好首都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故事,弘扬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担当作风和奉献精神,塑造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群像,与社会公众形成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让科学家精神落地生根。履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推动学校、科研院所加强作风学风与科研诚信教育工作,使弘扬科学家精神、恪守科研诚信规范成为首都科技界的共同遵循和自觉行动。发挥学会等学术共同体的自律自净功能,制定完善本领域科研诚信、科技伦理或科研活动行为规范、自律公约、职业道德准则等,经常性开展职业道德和作风学风教育,营造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环境。支持学会开展交互式、开放式学术活动,倡导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强化同行评议,发挥相互监督、学术讨论、平等交流、互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促进作风学风转变,激发创新活力。

6.准确把握科技人才思想动态。发挥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作用,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不同行业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性,根据科技工作者的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科学布局、适时调整国家级和市级站点,准确掌握首都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动向和关切需求,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心声。不断完善科技工作者权益表达机制,帮助科技工作者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进人才培养行动,助力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

7.全方位助推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紧密围绕青年人才学术成长需求,搭建学术交流主平台,举办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展广受关注学术论文遴选,组织青年学术演讲比赛,征集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多措并举引领青年人才专业成长。加强与全国学会的合作联动,支持市属学会、带动区级学会,打造高端学术品牌活动,深化科技评价,提升科技人才学术水平。开展导师制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学术成长。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国际前沿科技动态、人才作用发挥等不同主题开展跨界座谈研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跨学科交流思想、开展合作提供平台。发挥好北京工程师学会作用,开展“工程师职业再生计划”,服务北京地区工程师人才队伍专业成长需求,团结、吸引、凝聚更加广泛的科技人才。

8.大力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目标,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深入开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院士专家讲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创客、科技创新、科学影像展评展映等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协调保障北京市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搭建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交流平台,提高青少年科技国际交流水平。发挥北京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平台作用,开展科学思想与方法研究,利用学会资源培养科技教师队伍,带动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四、开展人才凝聚行动,促进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

9.发挥“一体两翼”组织合力。鼓励学科相近、领域交叉的学会建立学会联合体,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式企业科协建设,推进高校科协联合机制建设,指导区科协深化改革,接长手臂,向下延伸,吸引凝聚更加广泛的科技人才。发挥“创新簇”“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等载体优势,有效聚合科技人才资源。将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组织建设的重点领域,扩大科协组织覆盖面。市属学会要积极为高校、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大在高校、企业科技工作者中吸纳会员工作的力度,并结合其需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10.助力企业科技创新。整合首都科技工作者智力资源和学术优势,加强创新簇、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高端智力资源与企业自主创新对接平台作用,创新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科创中国”品牌建设为契机,以首都十大高精尖产业为依托,联合全国学会、市学会、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形成共建机制,探索建立资源共享、核心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标准制定的跨界创新服务平台,引领科技工作者进军首都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金桥工程”种子资金资助、创新方法培训等活动,征集“创新创业·惠民生”需求解决方案,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首都创新发展。

11.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开展科学传播人才评价工作,畅通科学传播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规范行业人才评价标准,提升科学传播人才专业技术能力,为首都科普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发挥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作用,激励和带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培养凝聚一批擅长与公众互动对话的科普专家,增强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认同。实施首都科普“星辰行动”,聚集首都地区高层次科普人才,为首都科普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推进以科研人员、科协骨干、科学记者等为重点的科普人才培养,探索面向不同科普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有效模式,提升科普专兼职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创新农业农村科普,促进科技人才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

12.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发挥科技社团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推动智库群建设,搭建决策咨询平台, 建设一支专业优势明显的决策咨询队伍,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组织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专题研究,提出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质量政策建议。着力培养智库人才,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从调查研究中提炼问题的意识,增强与理论对话的意识,使智库成为培育自然科学领域决策咨询专业队伍的孵化器。鼓励智库基地设立青年研究专项,支持青年人才开展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开展国际化智库人才、专业交叉领域智库人才的培育工作,成为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思想的引领者。

13.广泛联系海外科技工作者。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平台,聚焦与科技发达国家、关键周边国家科技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海外智力为首都建设服务计划,畅通海外科技工作者服务首都发展的渠道和途径,吸引海外智力资源落户北京。以首都国际人才社区为核心,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形成政策和服务叠加优势,提升海外创新创业团队和国际人才的引进和落地效率。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活动,推荐派驻到国际组织任职,增强科技人才的国际影响力。

14.发挥老年科技工作者作用。指导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开展工作,加强老科协组织体系建设,改进会员吸收方式,增强组织活力。挖掘老科技工作者服务社会的需求,为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鼓励其运用专业优势和经验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助力科技创新,多渠道参与科普实践,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为。

五、实施人才激励行动,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

15.改进科技工作者举荐方式。建立直接联系服务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学会以学术交流、科技评价为抓手,区科协密切与区人才主管部门的协同,基层组织强化与科技工作者的个体联络,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人才,在沟通交往中识别人才,构筑科技人才“蓄水池”。扩大人才举荐的范围和影响力,坚持广泛动员与重点推荐相结合,加大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力度,不断拓宽申报举荐渠道。优化人才评选工作流程,充分发挥评审专家的权威作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同行评议、优中选优,保证人才举荐公信力。持续跟踪服务优秀人才,找准内在需求,结合优势特征,办好“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创新工作室”,促进优秀人才自我提升。

16.完善科技工作者奖励机制。发挥评选表彰激励导向作用,探索运用社会力量办奖的方式支持学会办奖,打造分级分类、上下衔接的表彰举荐体系。联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继续做好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维护好奖项的品牌形象。推荐优秀科技人才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北京学者、首都杰出人才奖、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等奖项或人才工程的评选,增强其荣誉感和获得感,激发其创新创造的内驱动力。

17.加强科技人才宣传报道。持续打造科技人才宣传品牌,联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联合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深入开展“北京人才宣传周”活动,提升“新时代创新先锋”系列直播宣传效果。把握重要时间节点,聚焦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组织动员各类新闻媒体深入基层开展报道,带动区科协、学会、基层组织集中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家、热爱知识、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加快市科协融媒体平台建设,加大原创作品产出,在主流媒体注重推出有深度、有分量、有价值的人才报道,同时支持科技工作者通过抖音、快手、B站等自媒体平台亮相发声,打造有高度、有温度、聚人气、接地气的科技界网红,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人才工作落地见效

18.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履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充分发挥市科协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制定市科协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机构组成、职责任务和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市科协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人才工作规划、政策以及其他全局性工作安排,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人才工作总结报告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和联络员制度,确保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把人才工作贯穿到各项业务中,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开展工作。

19.形成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关于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实施办法》《海外智力为首都建设服务计划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实施办法》,落实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和具体措施,促进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指导各学会、区科协、基层组织转变工作理念,以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意见》精神和自身特点,制定具体措施,加强与各单位、本地区党委政府人才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统筹协调落实。编印《市科协人才工作手册》,指引基层有效开展人才工作。

20.提供人才工作有力保障。加强人才工作资源集成,积极搭建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共建共享工作平台,探索形成高层次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科协人才工作理论研究和干部队伍建设,开展科协组织专兼职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建立培训、评价、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工作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年度人才工作任务,保证经费投入,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人才工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