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资讯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1-08-31

京科协发〔2021〕37号

市学会、基金会,各区科协、基层组织,机关和事业单位: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北京市科协九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学会、基金会、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8月26日北京市科协九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立足科协事业发展的新平台,编制本规划。

一、开启新发展阶段市科协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市科协事业站上新平台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科协的直接指导下,“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17年5月以来,市科协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科技三会”精神,切实保持和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尤其是与科技工作者联系不亲不紧等突出问题,认真履行“四服务”职责定位,聚焦首都发展、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核心,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提出了“经理学术”“创新簇”“科普理念与实践双升级”“专业智库群”等市科协四项改革实践,在推进中不断总结、持续提升,团结引领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做出了积极贡献,科协事业发展站上了新平台。

政治引领能力得到提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将党的建设贯穿科协事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市科协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所属科技社团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坚持党建带群建、社建,学会、区科协积极引领首都一线科技工作者,大力服务基层治理体系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凝聚奋发力量。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做好科技界政治引领的鲜活教科书,推荐市科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顾方舟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大力宣传倾力投身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王绶琯等61位老科学家群体先进事迹,推荐其入选2019年度“北京榜样”特别奖,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成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强化政治担当,团结引领首都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抗“疫”斗争。

学术交流主平台建设成果显著。转变以往重学会治理和秘书处建设,轻学术功能建设的局面,将学术建设作为学会繁荣发展的根本,大力开展“经理学术”实践,释放学会活力。服务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学术发展需求,推动科技社团开展了700余项科技评价活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在学术创新引领中的独特作用,升级举办北京科技学术交流月,开展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评选,着力打造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系列报告会,37场活动线上点击量超过2000万,凝聚了一批对学术内容关注的固定受众。积极参与服贸会、双创周、中关村论坛等平台活动,深化与全国学会、境外科技学术组织合作,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效能不断提升。学会在服务中实现了管理,学会整体活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个人注册会员数从25万增加到43.5万余,涨幅达74%。

创新驱动工程成效明显。转变以往缺乏服务企业创新的主力抓手和方式的困境,整合科协系统优质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大力实施学术组织、科技工作者与企业相互交融的新型研发组织形式“创新簇”实践。创造性推动学术组织、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科研人员等进行制度化联系和结合,大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纽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型企业科协。推动创新“生态圈”建设,形成以创新簇、开放型企业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北京工程师学会等为主要载体的科协系统服务首都创新发展的组织网络和工作体系,创新在结合中实现了提高,推动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至“十三五”末,全市企业科协总数达到1135家,直接联系企业科技工作者从36.8万人增长到58万人。

“首都科普”新名片影响广泛。致力改变科普工作存在的“三重三轻”问题,深入分析科普供给侧存在的“三个不平衡”问题,聚焦首都发展新阶段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更高要求,大力推动“科普理念和实践双升级”实践。高质量建设北京科学中心,以“具像数学”“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以及新开发的324门课程等优秀展项为载体,探索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新路径。组建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推动科普资源整合利用和集群发展。开展科学思想方法主题展教区建设,建成20个首都科普主题研学基地。着力打造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北京科学嘉年华等品牌活动,带动更多组织机构投入科学思想方法传播,科普在引导中升级,实现了从浅层科普向深度科普、活动科普向阵地科普、分散科普向集约科普、业余科普向专业科普的提升。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07%,增幅居全国首位。

科学决策“智囊团”作用彰显。转变来源单一、动员力不强的传统工作困境,聚焦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学会专业优势,凝聚更广泛科技工作者力量,着力开展“专业智库群”实践。围绕首都高质量发展,以学会的专业团队、专业知识为依托,在具有决策咨询研究潜力的学会、高校科协等设立20个专业智库基地。以智库基地建设为龙头,统筹开展调研课题、决策咨询沙龙、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两界高峰论坛等决策咨询活动,畅通科技工作者建议等转化渠道,建设市科协专业智库群。智库在培育中实现了收获,500名智库专家、万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学会决策咨询能力不断提升,一批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科学决策重要参考。

科技人才助推能力显著增强。转变以往人才工作统筹力度不够强、人才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不够清晰的局面,立足新时期人才工作特点,融入全市人才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评选表彰在人才举荐和激励方面的独特作用,促进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科技工作者内生动力,畅通渠道,实施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和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评选表彰“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支持学会开展特色奖项评选工作,推动在全国首创设立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建立首都海智科技创新联盟,举荐548人次参与工程院院士申报、人才计划及各类奖项评选,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持续发挥,激励引领更多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

(二)市科协事业开启新征途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并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指出,要全面服务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市科协与党和国家、与首都的历史使命联系更加紧密。

科协组织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增强自主创新、自强奋斗、勇攀高峰、敢于突破的创新文化自信,在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有所为。科协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必须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深入把握新形势下群团工作规律,大力推动改革创新,构筑科学治理的制度保障,把科协组织建设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坚强阵地,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有所为。

新机遇、新使命为市科协发挥作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也凸显出目前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发挥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作用有差距,政治引领方式方法有待创新;融入全市工作大局存在差距,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组织动员能力存在差距,网上动员、联系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市科协组织站在新平台上,必须直面新机遇、新使命、新问题,始终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聚焦靶心,凝聚人心,服务中心,牢牢把握首都工作特殊性,科学谋划事业发展,释放推动创新的系统效能,以更加鲜明的政治底色,团结引领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汇聚强大科技力量。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深刻认识政治性是科协组织的灵魂,先进性是科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群众性是科协组织的根本特点,强化政治引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融入全市工作大局,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着眼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要求,坚持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全面推进新时期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为营造更加优质的创新生态,为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扩大党在科技工作者中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科技工作者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首善标准,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团结引领首都科技工作者投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好服务首都工作大局,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技工作者为中心。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科技工作者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为科技工作者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作为科协工作的基本要求。

——坚持群团工作规律探索。深刻理解和把握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着力解决群团组织“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紧紧抓住科协“四服务”职责定位关键环节和主要领域,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打开科协组织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开展改革实践,推动事业创新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和深化改革。遵循创新发展、科技管理、人才成长、科技群团等发展规律,统筹继承创新与开拓创新的关系,统筹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进一步坚定改革定力,实现科协高质量发展。

——坚持抓主要问题和典型示范。善于从全局观察问题,抓住科协事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问题,聚力推动解决主要问题,达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试点先行,迈开步子、趟出路子,进行典型示范,推动市科协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联动和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特点,强化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密切协同各方力量,大力发挥学会作用,探索科协组织建设新模式,践行科协组织新作为,形成科协事业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

——科协组织政治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进一步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提升,科技社团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全覆盖,党领导科技社团的制度、机制更加完善,党在科技社团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夯实,党面向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引领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企业创新组织网络不断扩大,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北京工程师学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科协特色服务创新发展的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科协基层组织联系面比“十三五”时期提升不少于40%。

——学术交流引领能力进一步拓展。包括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报告会在内的优秀品牌活动做大做强,学术成果向科普和决策咨询转化、向公共服务产品延伸,形成以首都为核心、京津冀互动、辐射全国、链接国际的学术效应,到2025年,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称的学术交流主平台初步建立。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普资源进一步整合,科普社会化、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创新文化传播持续深化,与首都创新相匹配的“首都科普”名片得到广泛认可,到2025年,北京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决策咨询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智库基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小平台、大网络”功能持续发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参与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产出各类决策咨询成果不少于800件,成为首都新型智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助推科技人才成长成才能力进一步加强。服务科技人才发展路径不断拓展,多元立体的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涵盖国家级、市级、学会级三个层次的人才举荐表彰体系不断完善,科协组织奖项的影响力和激励示范作用不断提升,面向新时代的科协服务人才新格局初步形成。

——科协系统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科协改革向纵深发展,“十三五”时期制度化成果进一步巩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提升,各级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

准确把握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内在逻辑,深刻认识政治性是第一位的要求,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认真履行政治职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承担起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广大科技工作者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创新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机制,建立首都科技界情况的快速反馈机制,充分了解、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状况、需求、意见和建议,维护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配强科协系统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2.壮大中国科学家精神传播阵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扩大科技人物宣传覆盖面,遴选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围绕“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推出一批首都科技界榜样,推动科学家精神从科技界走向全社会。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大力宣讲科学道德、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学术规范,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3.支持首都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治理。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科技社团参与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法律法规和首都事务的咨询。发挥好科协作为政协参加单位以及科技工作者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重要作用,积极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充分发挥首都科技工作者在维护科技安全以及利用高新技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意见建议征询机制。

4.提升政治引领的广度深度。建立健全学会党的组织工作体系,发挥党建工作小组职责作用,促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实行社会组织党建“1921”工作模式,党建工作小组推优评估形成典型带动效应。推动市属学会全面实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等写入章程。成立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分会,广泛吸纳党外科技工作者,通过形式多样活动加大政治引领力度。成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面向首都科技工作者、科技社团干部组织开展人才研修、专题培训等活动,打造科技工作者党性教育大熔炉。

(二)构建服务创新体系,助力科技经济融合新发展

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在促进科技经济融合中的协同作用,整合系统资源,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引导学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业共生共长,全力服务首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三平台”建设。

5.构建网络化企业创新服务机制。聚焦区域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需求,打造由市科协、区科协、园区科协组成的三级企业创新服务网络,引导学会与企业精准对接。建立包括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创新簇、科技社团创新簇、高校创新簇、科技带头人创新工作室在内的创新实践体系,不断扩大服务企业创新工作覆盖面。扩大开放式科协组织覆盖面,强化企业科协与外部创新资源联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前沿科技成果转化。

6.助力“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深入落实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中关村管委会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软件园试点城市(园区)作用,动员科技社团、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科创中国”,探索建设具有科协特色的产学研协同组织。加快推进未来科学城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和科协工作覆盖,助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作用,促进技术和人才国际交流合作。

7.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环京重点地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共性需求,开展协同创新、科技智力支撑、学术交流。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部署,鼓励和支持科技社团、区科协、基层组织开展助力天津河北活动。强化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建设和作用发挥,做好京津冀科普资源推介会,推动三地科普场馆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等领域对接。

8.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科普行动,通过基层科普品牌活动支持计划、科技科普服务支持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托北京现代农业联合体平台,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基站”“科技小院”建设。鼓励和引导学会继续参与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助力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9.建设新时代首都工程师之家。实现北京工程师学会高质量发展,完善《北京工程师学会工程能力评价与发展指导标准》,以企业科协和企业工程科技人才为依托,围绕工程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构建梯次渐进的培训教育体系,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项目评审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工程领域的前沿学术交流,加强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合作,动员、组织更多北京地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国际交流,提升北京工程界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三)打造“首都学术”品牌,提供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动力源泉

以深化学术交流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强化学会学术属性,增强学会活力和凝聚力,将科技工作者的学术追求与首都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构建学会学术发展新格局,打造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称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首都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10.实施北京地区学术交流品牌引领行动。持续开展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系列报告会活动,确定不少于8个学科领域,相关科技社团共同参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北京重点产业布局和学科发展,推动学术交流成果转化应用,办成在全国有声誉、国际有影响的品牌学术活动。做强“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北京市科技社团领先水平的优质学术会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吸引知名国际学术会议落地北京。创新举办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提升学术交流品质,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相结合,不断扩大学术交流的范围。

11.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聚集和依托广受关注学术成果报告人、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国家级科技奖项候选人等科技人才群体,支持北京地区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际科学传播、国际项目合作等,形成“学术共同体”的集体影响力。注重培养国际化科技人才,支持市属学会拓展与国际科技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专家在国际组织任职等,为学术共同体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拓展渠道。

12.创新科技评价工作模式。开展科技评价机构评估,做好“十佳”科技评价项目评选,发挥科技评价试点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科技评价工作从试点到多样化、全方位推进。加强科技评价工作制度建设,规范工作开展,打造首都社团科技评价品牌,推动科技评价工作向纵深发展。

13.健全科技学术交流合作机制。围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推动建立学会、学科、产业协同机制。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科幻大会等在京举办的国家级活动,探索与在京全国学会的合作机制,支持市属学会与全国学会、中央在京科研院所、海外学术组织建立合作方式和机制,持续提升服务首都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加强港澳台科技人文交流,举办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品牌活动,服务港澳台青年在京开展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等。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科技组织国际合作网络,拓展与国际友城科技交往,深化对外民间科技交流。

(四)打造“首都科普”名片,厚植首都科学文化和科技创新土壤

贯彻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要求,针对科普供给侧“三个不平衡”,持续推进科普理念和实践“双升级”,把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播与普及贯穿到科普工作全过程,推动首都创新文化建设,促进首都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北京公民科学素质,构建首都创新生态,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14.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落实《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开展5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6项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工程。完善科学素质建设的协调、督促、监测、评估机制,推动各级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政策、经费等保障。推动修订《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健全科普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应急科普响应机制、专家队伍、供给资源等基本建设,构建多方协同的应急科普体系。

15.巩固和发展首都科普主平台。强化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统筹协调功能,整合利用好首都地区科普资源,推动国内外馆际交流合作,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为切入点引导首都地区科学教育场馆内涵提质升级,促进首都科普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发展。坚持北京科学中心“展教结合、以教为主”发展方向,完善“1+16+N”发展体系,推进展教资源和品牌建设,不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发挥科普理念和实践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普与文化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促进科技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的联动,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事业的科普场所面向社会科普,开发利用“三城一区”科技创新资源,推动首都科普主题研学,形成“看创新、到北京”的整体科普旅游形象。

16.推动首都科普高质量发展。实施“143工程”,加强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北京科学传播大赛、北京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首都科学讲堂、北京科学跨年之夜等科普品牌建设。实施首都科普联合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科普行动和首都科普“星辰行动”,开展北京流动科学中心巡展、科普资源基层行、首都科普剧团基层巡演等活动,促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加强“中央科普厨房”“蝌蚪五线谱”“科学加”等网络科普阵地和首都科普资讯服务平台建设。

17.加强科普与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聚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中小学教研教学、科技创新成果展及科技场馆主题化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实践,进一步提升“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科学思维主题展和学科思维方法教研的水平。推动开放型科学思想方法和创新文化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凝聚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和创新文化理论、应用、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加强科幻产业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研究,引领科幻产业发展理念和实践。推进科学传播与研究刊物建设,建设科普和创新文化理论的研究传播阵地。

(五)打造专业智库体系,提升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学术专业、组织网络等独特优势,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健全专业智库网络,完善决策咨询机制,着力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构筑集中首都科技界智慧、反映科技界情况的专业化智库,服务学会发展,服务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

18.构建专业智库群体系。完善专业智库基地网络布局,发挥基地首席专家引领作用,吸引更多研究力量参与科协决策咨询工作,“小平台、大网络”的智库基地架构基本形成。开展智库基地服务区域发展决策咨询专项活动,支持区科协围绕区域发展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决策咨询活动。创新机制模式,进一步扩大市科协重点调研课题、决策咨询沙龙、两界高峰论坛等智库品牌影响力。发挥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作用,为党和政府了解科技界情况提供科学权威数据。完善应急决策咨询机制,针对突发性事件、科技创新热点难点问题,快速形成汇聚各领域、各专业科技工作者智慧的智库成果。

19.推动智库群提质赋能。提升智库把握科技发展大势、研判科技革命新方向的能力,持续聚焦和跟踪,有计划、前瞻性提出具有未来竞争优势的攸关领域和重点布局,形成咨询报告。持续关注首都科技界思想动态,部署开展关系首都科技工作者切身利益的重大共性议题。聚焦北京发展重点,举办智库研讨会,不断提升智库群影响力。承担国家及地区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政策、规划等实施的第三方咨询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0.建设科协特色智库服务平台。加大力度,收集整理科技工作者调查数据、科技人才政策、科协事业发展统计数据等基础数据。不断深化智库单位间的分工合作,鼓励基地在“小而精”的特定领域求发展,推动智库单位之间、智库与外部机构和专家之间开展协同研究,建立围绕特定议题的智库合作机制。

21.加强智库成果的传播与宣传。做好公共话语转化,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科技民生热点和敏感话题,组织科技工作者通过解读、讨论、对话等方式释疑解惑。注重与新闻媒体合作,组织智库专家与科技记者定期“论策论道”,及时面向公众发布研究成果和阐释重要决策,充分发挥智库在社会治理中咨政建言、启发民智的作用。

22.培养智库专业队伍。充分发挥智库基地首席专家作用,团结吸引专业、行业内专家学者参与决策咨询工作。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从调查研究中提炼问题和与理论对话的意识,培养一支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决策咨询队伍。支持青年人才开展决策咨询课题研究,鼓励智库基地开展国际化智库人才、专业交叉领域智库人才等的培育工作,推动智库群成为培育自然科学领域决策咨询专业队伍的孵化器。

(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

建立覆盖青少年、青年、海外人才、老科技工作者的人才工作体系,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主题,以发现、培养、凝聚、举荐、用好优秀人才为主线,以团结凝聚优秀科技工作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目的,构建新时代科协人才工作新格局。

23.深入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托举导师制,营造适合青年人才成长和导师“传帮带”作用发挥的氛围。专项托举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引导、支持学会探索创新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探索开展获奖青年科技人才跟踪服务工作。建立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创新多元评价方式,打造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24.深入实施青少年科技后备早期人才培养计划。确立科学有效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导向,把思想政治素质、科学道德准则、创新思维能力等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指标。坚持精准、高端、国际的培养策略,优化市区两级联动、中学高校协作培养体系。探索人才培养学段下沉至小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小初高学段全覆盖的青少年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建设,提升科技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青少年科技教师队伍。

25.深入实施老科技工作者发光发热行动。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和首都科技发展和应用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等,形成有深度、有价值的高质量决策建议。鼓励有条件的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依托研究机构继续参与科研创新、技术应用等工作。做强“老年科普论坛”等品牌科普活动,组织和动员老科技工作者面向公众推出符合时代特点的优质科普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及科技为民服务工作。 

26.创新实施海外智力为首都建设服务计划。深入开展海外科技人才吸引凝聚工作,支持海外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科研学术、创新创业和建言献策,服务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建设好中国科协“首都海智工作基地”,促进跨国技术合作和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利用好首都海智科技创新联盟合作机制,发挥资源优势和平台作用,举办“创新链接”国际专题研讨会,促进海内外科技工作者协同创新发展。 

27.开展表彰举荐提升行动。完善表彰制度,提升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等奖项的社会影响力,加大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畅通推荐渠道,坚持广泛动员与重点推荐相结合,做好北京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推选,加大对全国创新争先奖、首都杰出人才等一批奖项的举荐工作。鼓励科技社团依法探索开展科技人才举荐表彰活动,扩大人才举荐的范围和影响力,打造分级分类、上下衔接的表彰举荐体系。

(七)全面深化系统改革,推进科协组织治理现代化

巩固“十三五”时期市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成果,加强“十四五”改革顶层设计,聚焦主责主业,夯实广泛动员的组织基础,完善科协组织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切实发挥各级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28.推进市科协系统党建工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科协党组在科协事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深化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到科协工作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加强市科协党组对社会组织党建委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科技社团党建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

29.建立市区两级科协联动机制。加强区科协组织建设,发挥“三长”等关键人物作用,影响和带动科协组织和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加强对区科协工作指导力度,建立市区两级科协定期交流制度。推动形成统一协调、共同发展的市区科协两级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市科协工作资源下沉,丰富区科协工作资源。支持区科协充分利用市科协专家智力资源和组织网络优势,围绕区域发展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决策咨询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0.提升学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组织开展对北京地区科技类社会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系服务,实现在京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技社团全覆盖,拓展与科技类基金会、科技类民非的合作。推进学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制度,优化枢纽型信息平台功能,形成动态跟踪监管服务。突出发展个人会员,试点推进会员分级分类管理。出台专项指导意见,加强对学会换届、重大事项报备、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引导学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推动北京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打造一批适合社会组织特点的服务项目,促进市科协科技类社会组织创新发展。 

31.推动科协组织向基层延伸。推进中关村各园区、中央在京企业总部的科协组织建设。探索在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科协组织。大力推动开放式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加强与民营、合资和外资企业中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指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巩固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科协组织,促进乡镇、街道科协及社区和行政村科协(科普)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工作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2.建好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秉承“科协在身边”宗旨,广泛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建家活动,建设完善有温度的网上科技工作者精神家园。建设好、维护好市科协系统“两微一端”等科技工作者联系平台,围绕信息资源开发、数据资源建设、知识资源运用、技术服务等业务领域,完善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网络和互动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市科协、区科协、市学会(基金会)互联互通的科协团体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33.加强科协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科协系统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敏锐度和创新谋划能力,培养推动科协事业发展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完善市科协与区科协、市级学会等的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强化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拓展年轻干部能力素质。推进学会秘书处实体化、秘书长职业化等改革。推动各级科协组织配齐配强专兼职领导干部,采取兼职、挂职、聘用等方式充实工作力量。

四、组织保障

实施“十四五”规划关系科协事业发展全局,必须在组织、条件、监督机制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重点任务顺利有序进行,实现预期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推动落实,把本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机关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明确责任部门、进度安排、具体措施。市属学会要在本规划的指引下,结合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特点,研究制定实施本学会的发展规划或工作方案。区科协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本地区科协组织发展规划,做好与相关区域、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积极争取把本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本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计划,统筹协调落实。

(二)加强条件保障

加强规划实施与预算的衔接,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争取财政加大经费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带动作用。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实施。深入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完善科协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探索建立科协事业发展多元供给的支撑保障制度,推动落实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完善科普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三)加强评估考核

根据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按照分解和分工,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完善工作任务、重点项目清单,将评估情况作为规划调整的有关依据。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开展规划实施总结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做出综合评价,并将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的结果纳入工作绩效和干部评价考核。

总体规划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