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19-12-10
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也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原动力。从历史来看,科学的进步不断创造着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理念,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特别是自18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的发现而引发技术革命,进而引发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随着生物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发展,人类已步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技术发展和扩散的速度,以及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三次工业革命远远不能相比的。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
新科技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好处,比如,生命科学的进步使我们的寿命显著延长,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人工智能技术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已经深入人心。实际上,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精神,对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也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与现代哲学的产生;20世纪初“赛先生”的引进对中国人思想的转变;现代教育的核心从单纯人文变成同时重视现代科学等等,无一不是受到科学观念的影响。如今,科学革命及其伟大作用不仅成为了世界科学共同体的共识,也成为了整个人类思想界的共识。
近代科学革命以后,科学飞速发展,与技术结合日趋紧密,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从科学的历史来看,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发展动力既来自于科学内部,又来自于社会各种因素对它的影响。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科学自身发展的惯性。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国家利益和政策驱动等。早期科学发展以内部动力为主,发展相对缓慢。近两个半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科学和技术一体化融合发展,科学发展的动力越来越依附于外部影响因素,外生动力越发变得强大,而内生动力日显不足。
在现代科学刚刚产生时,培根就讲过:“科学真正合法的目的,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随着科学外生动力的强大,科学中性的特性日渐式微,“知识就是力量”,“科学要为人类造福”成为引领科学发展的新号角。一些负面效应如生态危机、伦理危机、价值危机接踵而至。比如:科技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不仅带来了便捷,还带来各种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难题;基因编辑等生命科学的新进展,使传统意义上的生命与家庭伦理受到挑战;人工智能一旦失去控制或被不正当利用,就有可能对人类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此外,世界各国各地区科技发展不均衡也容易带来国际冲突。掌握先进科技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具有发展的主动权和先决权,而科技受制于人的国家和地区,自身发展就比较被动。科技水平的悬殊,导致全球竞争中利益和发展的失衡,加大贫富差距,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加剧全球矛盾,也为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滋长提供了土壤。可以说,科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着复杂的促进与制衡关系。科技发展到今日,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把双刃剑。
既然科学存在方向和价值问题,那就提醒人们要重视人文的作用,因为人文是科学发展的方向盘和刹车器。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不同于科学的知识系统,造就了历史上中国文明的辉煌。但与此同时,也影响了科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普及。在19世纪中的“洋务运动”和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科学被引进中国。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科学发展严重受限。新中国建立后,“向科学进军”始终是发展的主题,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思想得到真正的解放,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开始由跟跑到并跑。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家国情怀,在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重压和现代科学的推动下,这一传统又被中国科学家赋予了更加多样的形式和更加丰富的内容。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传承不息、奋斗不止,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洗刷民族屈辱、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紧紧连在一起。今天,更多的科学技术专家把自己的人生构建于时代大背景下,着力攻克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使中国科技终于进入国际舞台,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当今中国,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扮演着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发动机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创新环境日臻完善,一些影响创新的顽瘴痼疾正在逐步破除,资源配置、科研项目管理和人才评价等热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评论认为,中国创新力量的快速崛起,正在摆脱科技创新跟踪者的角色,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创新版图。的确,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目前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已然称得上科技大国,但还算不上科技强国。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缺乏科学的传统,培植科学的土壤比较贫瘠。比如,平等批判、理性质疑、挑战未知、勇于冒险、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还远未形成社会气候;重数量轻质量,人才以“帽”取人,科研立项急功近利等不合理的科学评价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因此,对于中国当今科技发展状况,应当作出全面的战略分析,准确研判中国科学当前在世界上所处的水平和地位。应当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向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其他优秀文明学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道路,向世界展现了另一种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经验,那就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未来中国引领世界科技潮流是有可能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继续向世界学习,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和世界发展得更好。与此同时,中国也应当有自信,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存在多元性、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激荡、融合的机会空前增多,人类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各国的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各国面临全新的问题与挑战,也不断重塑各国开展合作的机遇和环境。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等思想,中国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全面把握大变局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
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中国应当加强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引领世界多元文明在激荡融合中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